很快,李晓凡在清华科技园旗下刚刚建成的第一栋大楼——清华学研大厦里面见到了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梅猛主任。
梅猛主任是清华77级本科自动化系毕业的校友,1982年毕业后留校,曾担任学校团委与校长办公室负责人等职务。
李晓凡见到热情的梅主任后的第一个问题是:
“梅主任,清华为什么会想到全国率先做一个大学科技园区?”
梅猛主任微笑着回答道:“李董,当我们看到大洋彼岸蓬勃发展中的美国硅谷,成为全世界创新中心和全球高新技术产业高地,培育了一大批高科技上市公司时候,说实话,斯坦福与硅谷的成功,让我们很着急。在产学研方面,我们清华一直想做点事情,当下全世界的大学都在喊科技成果转化,清华也想在此方面有所建树!”
梅猛主任解释道,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服务,是当初清华建设大学科技园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梅主任告诉李晓凡,当初另外还有一个考虑很有意思。前几年鼓励创业,很多清华的老师也兼职注册了不少公司。清华共有146个教研室,而当时清华注册的企业法人就有164个,照这个数字,推开一个教研室的门,也许会碰到俩公司!有的老师在上课时他腰间的BP机会不时地响起。
清华师生们套用抗战时期的一句歌词开玩笑道:偌大的清华园再也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这种情形让清华与京城政府后来下决心联合建设一个清华科技园:希望清华校园实现功能分区,把教书育人的地方还给校园,把大学服务经济、服务社会的部分放到规划中的科技园。
于是四年前的夏天,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成立,北京主园区破土动工,梅猛主任领导下的清华科技园开始了筚路蓝缕的创业之旅……
“梅主任,说实话,像您这样原来在校园里面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转行搞大学科技园建设真心不容易!你们怎么又会找到我的呢?”李晓凡表示敬佩之情后问道。
“李董,被您说到点子上了。学校领导让我负责这个清华科技园工作后,我压力很大,因为我之前完全没有经验。大学科技园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只能把目光投向了国外。四年前,那时候我们还上不了互联网,能找到的文字也极少。”
“后来我们打听一番下来,业界最有名的无非就是美国硅谷、英国剑桥科技园、台湾新竹科技园等,但是我们后来发现这些园区模式能借鉴的不多。美国硅谷完全是市场催产而生,没有规划,没有机构,甚至没有边界;台湾新竹科技园能学习的东西稍微多点,但它在一个工业区的旁边。比较了全球的几个案例,我们发现当下国内的大环境和各种情况都跟硅谷他们等几个园区有很大差异,学谁都不行,所以只能自己硬着头皮闯出一条路来试试!”
梅猛主任最后对李晓凡笑道: